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南沟村打造“非遗+”文旅新名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11:25:00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唐红梅)羊角纹挂毯精美绝伦,红柳手工马鞭古朴雅致,托格孜胡玛拉克棋趣味盎然……4月27日,经开区(头屯河区)西湖街道首届游牧文化工艺技艺展在东南沟村盛大启幕。百余件特色手工艺品惊艳亮相,为村民探索出一条“非遗+”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助力增收致富与乡村振兴。“快尝尝,这是加了牛奶的柴火馕!”村民巴黑扎提?哈嘎加依热情地向过往市民、游客推介自家美食。她精心将馕堆叠成“金字塔”造型,展位上还陈列着酥油、奶酪等十余种奶制品。

巴黑扎提・哈嘎加依介绍,自己自幼跟随长辈学习打馕技艺,过去仅用于自家食用,如今将其推向市场,每月能增收数千元,还收了徒弟传授技艺,让传统美食焕发新生机。

在巴黑扎提・哈嘎加依旁边,乌鲁木齐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哈孜塔依・哈木扎也在忙碌着,他主要制作传统马鞍、马鞭和马具,其爷爷也曾是马鞍匠人。

哈孜塔依・哈木扎从小就接触马,11岁开始跟着爷爷学做马鞍,37年来,他制作的马鞍都是纯手工,无需任何模具,凭眼力和经验,就能对一匹马所需鞍子的角度、宽度、弧度等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哈孜塔依・哈木扎说,自己经常去邻村的新疆骏驰腾昊马文化产业园,一边观察赛事用马的体型特征,为定制马鞍积累数据,一边通过现场演示向游客讲述马鞍文化的历史脉络,希望更多人了解马鞍的历史。

一敲一打,一针一线间,都是传承,它们不只是摆件,也成了沟通感情的桥梁。作为新疆传统竞技项目,在托格孜胡玛拉克棋的比赛现场,伴随着棋子与棋盘清脆的碰撞声,棋手们一来一往,一幕幕精彩的对决轮番上演。

托格孜胡玛拉克棋由多个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椭圆形槽穴和162个棋子组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保护项目,它与国际象棋一样,被列为国际体育项目。村民在游戏中交流思想、碰撞智慧,促进新疆民间传统棋艺的传承和发扬。

东南沟村的刺绣也是一大特色,在绣娘们的指尖翻飞间,特色羊角纹就绣出来了。在绣娘带头人坎杰・加马尔拜克的工作室,不仅吸引了游客的关注,还有企业家前来洽谈合作。“我们的产品都是纯手工,大部分都是民宿订购。”坎杰・加马尔拜克说,就拿骆驼工艺品来说,先用仿制水貂毛制作骆驼的绒毛,再从搓毛线开始,在工艺毡上刺绣,最后将工艺毡与骆驼主体粘合,每一个步骤都是用心制作而成。

前期,为了帮助村里赋闲在家的妇女实现就业、增加收入,东南沟村成立了“马背绣娘工坊”,但绣品质量参差不齐,销售渠道单一,制约了作坊发展。

今年年初,在小西门经营了近30年纺织原料生意的孙以惠来到村子,以“企业+作坊”订单模式与工坊合作,为绣娘们提供原料和技术支持,仅2个月,绣娘们就完成了3万多元的订单,包括骆驼摆件、刺绣纸巾盒、抱枕套、装饰画等上千个品种。

乌鲁木齐沪迪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以惠说,为村民培训第一个月就出了产品,绣娘们的产品做得非常好,产品通过直播等形式,销售到了甘肃、青海、黑龙江等地,还有一部分订单销往周边国家。

目前,20多名绣娘可长期保障订单,她们平均每月有三四千元的收入。新疆旅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旌说,公司未来将深度挖掘非遗传承人的优秀作品,搭建专业销售平台,推动乡村经济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场化运作中焕发新生。

“这次活动通过‘政府+企业+农户’协同联动,联合商贸、文创企业,将新疆传统手工艺精准对接市场需求。”东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叶尔不拉提?阿吾汗拜说,此举不仅帮助村民实现“家门口”

就业创业,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名片。未来将持续举办非遗作品展、手工艺市集等活动,广泛吸引社会资源参与,进一步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让特色产业走出乡村,让传统非遗技艺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