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公布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红光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这是该村继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后,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工作中荣获的又一国家级殊荣。
近年来,红光村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以产业发展、环境提升、基层治理等为抓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振兴之路。
在红光村,干净整洁的村道、富有客家韵味的建筑外立面、宣传文明家风的墙绘、供村民休闲娱乐的小公园,无不展现出这个“全国文明村”的底气和底蕴。
红光村全貌
群众自治:构建基层治理新模式
红光村位于梅州梅县区东南部,地处丙村圩镇范围,辖区面积2.2平方公里,辖3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2495人,常住人口3600人,以旅游业和现代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
红光村人文资源丰富,是辛亥革命烈士温生才、爱国将领温鸣剑的故乡。在红光村的基层治理中,除了基层党组织的引领,群众自治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红光村井塘寨就以温氏祠堂为基础,通过挖掘温氏及其后人的家风、家训,整合祠堂文化资源成立村民理事会。
据了解,仁义敦厚是温氏一脉传扬的家风,本村本姓发生矛盾纠纷时,村民理事会就会介入,组织村民到祠堂议事,以理明义进行调解。同时,镇村还定期在祠堂举办法治讲堂,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识。
“祠堂议事+法治讲堂”,通过德法共治促进村内的文明和谐。该村还实施“村规民约+积分超市”模式,倡导文明风尚;创办涵盖党建宣传、乡情通报、基层治理的“井塘温氏文化”村报,激发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热情,助推“百千万工程”做深做实,目前已累计发放村报12期,覆盖群众800余户。
红光村重视家风家训,倡导文明风尚
提升环境:塑造乡村面貌新形象
宜居宜业宜游是红光村发展的目标。为提升村庄颜值,红光村以示范带创建、美丽圩镇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累计拆除危旧建筑约3734平方米,完成“三线”整治6500米。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管控”原则,管控新建坝尾安置区客家元素房屋105栋,累计完成井塘公园周边、主干道可视范围民房微改造240多处,完成美丽示范主街锦江桥头风貌提升2100平方米,村庄得以“旧貌换新颜”。
红光村持续开展“党旗红·乡村绿”专项行动,创新开发“我为家乡种棵树”微信小程序,募集绿美资金;通过“双联双建”活动筹集资金9万元,打造“四小园”63处,完成植树1000多棵,建成“社教同心林”“巾帼林”等主题林。
作为第二批“典型村”,红光村已建成美丽示范庭院27个、美丽河道(碧道)3公里;常态化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健全卫生创建长效管理机制,实现乡村风貌蝶变。
发展产业:赋予经济发展新活力
近年来,红光村依托客都人家文化旅游区,串联井塘古寨、温生才故居、柚子洲头等村内外景点,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梅州市客迁食品有限公司是红光村培育的“四上”企业,致力于做优做强盐焗食品,精深加工丝苗米、米粉等农副产品,以产业力量带动村庄发展、村民致富。为壮大村集体经济,红光村积极盘活村内闲置校舍、冻库等资源资产,活用政策资金入股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益9.3万元。
该村还充分发挥“产业村长”效应,带动就业30余个,积极推动寨背自然村30亩耕地“小田”变“大田”,实现连片流转规模经营。
红光村把更多的资源投向民生领域,构建了“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体系,建立独居老人定期探访制度,开展“暖阳助老”行动;持续弘扬崇文重教、奖学促优传统,通过奖教助学累计发放助学金2.9万元。
文明村,气象新。“全国文明村”的荣誉对于红光村来说既是肯定,更是新的开始。当前,红光村锚定“产业兴、生态美、治理优、乡风淳”目标,全力描绘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图景。
文、图 | 记者 危健峰 通讯员 黄慧光 房喻文 赖俊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