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绿色发展让山区群众吃上“生态饭”——“‘两山’理念20周年·百色答卷”系列报道之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6 09:32:00    

风景秀美的凌云浩坤湖。 □李德勋 摄

初秋的凌云浩坤湖,青山含黛,碧波如眸。近日,一场秋雨过后,湖中峰峦云雾缭绕,宛若一幅诗意盎然的水墨画。乘游船、划桨板、品美食……在景区的各个景点内,游客畅游湖光山色,尽享惬意时光。

  曾经,开荒种地、外出务工是浩坤湖周边群众主要的谋生方式。如今,依托这一方绿水青山,当地群众发展旅游、开民宿,真正吃上了“生态饭”,书写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动人篇章。

  好山水催生“民宿热”

  走进浩坤湖景区,清新湿润的空气夹杂着草木芬芳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这里的风景就像世外桃源,太治愈了!”来自上海的陈女士一家第一次来到浩坤湖,便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

  走进浩坤村三合屯,民宿老板罗宗满正热情地招呼远道而来的客人。客房内,床、电视、空调、热水器等设施一应俱全,宽敞的落地窗外,湖景山色一览无余。

  “我家共有11间客房,今年7月以来游客明显增多,最近几乎天天满房,有不少是回头客。”罗宗满笑着说。2023年,在当地政策扶持下,他将自家小楼翻新改建为民宿,今年暑假预订率超过80%,每个月最少有五六千元的收入。

  在三合屯,像罗宗满这样将自住房改建成民宿的村民不在少数。近年来,凌云县充分挖掘浩坤湖生态资源,积极出台政策鼓励民宿产业发展,随着生态旅游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体验乡村民宿。

  为带动村民参与旅游发展,浩坤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罗宗群率先改造自家庭院办起民宿。“浩坤村一共有8个自然屯,2023年刚开始只有几家民宿,如今已发展到44家,仅三合屯就有百余间客房。今年7月以来几乎天天爆满。”罗宗群介绍。

  看到民宿发展势头好,不少村民也陆续加入。“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既能在家门口挣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村里有事也能帮上忙。”罗宗群说。

  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当地还为村民提供了景区安保、保洁绿化、游船驾驶、餐饮服务等多种就业岗位,并拓展农业产业增收渠道。“针对环湖以外的4个屯,我们推动种桑养蚕、种植毛葡萄和油茶等特色产业,帮助群众增收。村民人均年收入从过去的不到1万元增长到去年的约1.68万元。”浩坤村驻村第一书记蒋楷丞说。

  近年来,浩坤湖景区进一步丰富旅游业态,推出了“民宿+周末游+假日游”模式,并融入了“民宿+露营”、亲子主题休闲农场等特色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2024年,浩坤湖民宿接待游客超10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群众真正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

  生态旅游守护“好钱景”

  浩坤湖是国家湿地公园,也是全国滇桂黔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及桂西南石灰岩地区生物多样性重要保护区,生态区位极为关键。

  为守护好这片绿色家底,当地发动湖边村屯群众种植竹子、果树和杉木,防治石漠化,建设村寨污水处理设施,保护水资源与喀斯特自然景观。“端上‘生态碗’之后,大家越来越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村民自发参与绿化维护、垃圾清运,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干净整齐,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罗宗群说。

  如今,漫步景区内,随处可见环保提示牌,保护生态已成为当地群众和游客的共识。“我们尽可能使用新能源交通工具,景区游船全部采用铅酸电池和锂电池,实现零污染运行。在餐厅开展‘光盘行动’,鼓励游客按需点餐,并提供可重复使用餐具,减少一次性用品消耗。”浩坤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秀友介绍。

  生态美了,产业兴了,浩坤村的群众生活也甜了,但绿色发展的故事还将继续。“我们将继续深化‘生态+旅游’融合,进一步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比如,推出森林徒步探险、观鸟、植物科普等深度体验项目,让游客更加亲近自然,了解生态知识。”杨秀友说。

  青山不负人,一路踏歌行。从大石山区摇身变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凌云浩坤湖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这样的转变在百色不断上演——无论是乐业大石围天坑群、靖西通灵大峡谷,还是大王岭漂流,我市通过深入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成功让“绿色经济”成为新的增长引擎。2024年,百色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245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258亿元。


(右江日报 记者 黄艳萍 罗汉庆 通讯员 袁永勇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