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基本陈列《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焕新启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14:59:00    

记者:马艳 通讯员:陈荃

8月25日,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基本陈列《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正式对公众开放。此次改陈提升是我馆为献礼抗战胜利80周年精心筹备的主题展览,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陈列展览推介名单。


新展展厅面积约400平方米,展线长度约230米,共展出图片246张,展品230余个,其中实物171件,场景8个。展览分为“共赴国难”“中流砥柱”“大江洪波”“敌后抗战”四个部分,通过文物、文字、图片、复原场景、声光电多媒体互动等展示方式立体生动阐释“英雄城市 抗战烽火”的具体内涵。

凸显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展览开篇即旗帜鲜明地突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多次先后表达反对日本侵略的鲜明立场,与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机,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和国家利益为重,高举团结抗战旗帜,坚持全面抗战主张,捐弃前嫌推动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武汉沦陷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坚持敌后艰苦抗敌,成为抗战中坚力量。展览以无可辩驳的史实清晰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捍卫民族独立最坚定、维护民族利益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最勇敢。


展现“大武汉1938”的历史地位。1938年的武汉是事实上的战时首都、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中国共产党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心城市和世界瞩目的焦点。展览着力展现了中共中央长江局和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在武汉所做的工作,即正确落实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使武汉抗战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主阵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和持久抗战的奠基石。

本次展览系统梳理馆藏文物,在原《大武汉·1938》展品基础上,配合展览各部分内容,首次展出许多馆藏资料及文物。

如第一部分第三单元“红色枢纽”,展出1938年钱远镜同志抄录的董必武写的介绍他去抗大学习的便条,这正是武汉八办作为向延安输送爱国青年的红色枢纽的鲜活证明;展出1997年于光远为武汉八办成立六十周年题词内容。于光远1938年从武汉辗转到延安,先后在抗大、陕北公学学习,后投身理论研究和革命工作,成为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


第二部分第三单元“救亡模范”板块,新增抗战时期孩子剧团通讯、演出入场券、演出歌单、纪念章。为我馆80年代入藏,首次展出;也增加了汉口七七少年剧团相关文物展品,为我们1989年入藏,首次展出。

1937年10月,冼星海到达武汉,抗战爆发后,冼星海奔走于武汉、延安之间,采风、授课、作曲、战地演出,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作出《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到敌人后方去》等60余首富有战斗性的声乐作品,掀起救亡歌咏高潮。此时,光未然也在政治部第三厅任职。1939年,由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首唱延安,随即传遍中华大地,成为展现中华民族不屈民族精神的千古绝响。此次展览即首次展出了1940年《黄河大合唱》油印本歌单以及冼星海1937年在武汉创作的《战时催眠曲》手稿原件及冼星海自延安寄出的《到敌人后方去》签名本歌单、1938年的《起重匠》歌单(《大家唱》原稿)和1937年《海星歌咏队》队歌歌单(复写纸版)等。

第三部分“奠基持久”单元,根据馆藏资料复原仿制了1938年武汉八办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赠送给中国空军的锦旗;游击训练班“三大支点”板块,展出抗战时期刘彦夫同志在竹沟青训班学习笔记1份,为我馆1995年入藏,首次展出。


还有陈怀民在笕桥航校使用过的皮箱,为我馆2018年入藏,首次展出。

展览严格遵守国家文物局《革命旧址展示导则》要求,展陈内容凸显地域特色,立足本馆历史。通过深挖这些馆藏资源,以物证史,进一步擦亮我馆作为市直唯一一座抗战遗址类纪念馆的红色名片。

同时,展览巧妙运用多媒体前沿技术,突破有限空间,重点呈现了“武汉献金运动”“抗战扩大宣传周”“生活书店”“侏儒山战役”等经典场景,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领略武汉地区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高潮,更通过“展中展”、逐笔书法、互动抽拉装置等设施增强观展体验度。


穿越1938——武汉“七七”献金运动:复原武汉街头献金台场景和手持扑满(存钱罐)献金的小女孩形象,并通过多媒体联动屏,带观众穿越回武汉献金运动现场,看到小孩、妇女、青年等不同人群献金的场景画面,感受武汉群众爱国热忱,最后观众还可以参与献金互动,获得自己的献金证书。

毛泽东《论持久战》创作场景:投影剪影结合故居塑形还原毛主席在延安窑洞窗前撰写《论持久战》的场景,窑洞墙边装裱展出《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两本诞生于1938年的毛泽东抗战军事思想的理论著作,并采用逐笔书法重点展示书中的名句“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生活书店”场景橱窗:以当年生活书店汉口分店为依据,搭建书店门头,采用生活书店总经理徐伯昕手迹,这也是生活书店的标准店招字体。书店门框不仅高度还原了当年蓝底白字的“交通路63号”门牌,橱窗背景还独具匠心展示了1938年初版《鲁迅全集》书脊,展柜中展示各类抗战相关的书籍实物,并通过互动抽拉装置、多媒体查询屏等形式对内容进行延展,查看当时在武汉发行的各类报刊杂志的详细内容。

步入尾厅,还可看到由1945年各大报纸关于日本投降的新闻标题和各国语言书写的“日本投降”所组成的“V字胜利墙”,观众可在此打卡留影,生成带有当年武汉发行的几大报刊报头的专属纪念照片。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