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山东、江苏等地积极探索符合实际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不断创新现代化农业经营发展体系,推进特色农业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努力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当前,我国的特色农业发展初具规模,特色农产品总量不断增加,质量持续提升,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一批特色农产品产加销龙头企业快速成长,产生了许多知名品牌产品,极大带动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和市场拓展。数据显示,2024年1月份至6月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7万亿元。截至2024年11月份,全国共有区域农业形象品牌915个,产业品牌近万个,创出“寿光蔬菜”“章丘大葱”等国际知名品牌,得到国内外广大消费者赞誉。
同时,现代乡村产业持续优化,智慧农业方兴未艾,智能农机加速普及,传统农业向专业化、品质化、品牌化、协同化转型,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让农民能够产业链增值带来的红利。例如,山东寿光的番茄采摘机器人将采收效率提升3倍;山东省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5257元,增长6.2%。
近年来,有关部门从加大农业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优化农业政策、优化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特色农业品牌政策体系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重要支持。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今年4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做精做优乡村特色种养业;创新发展乡村特色手工业;深度开发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持续推进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遵循和指导,在实践中也产生了明显成效。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特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些短板和弱项。如乡村特色资源同质化较重,产业链条较短,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品牌建设和管理滞后,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农民参与机制不完善,乡村人才短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特色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解决这些问题,需综合精准施策,让特色农业托起致富“金饭碗”。
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符合市场机制和产业规律,不搞行政命令式,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因地制宜推动乡村立足不同优势资源形成不同产业特色。加强城乡融合,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以城乡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共同富裕。大力发展县域农业经济,以县域为枢纽,深挖“土特产”资源,统筹特色产业布局,通过推动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流通营销、品牌推广有机融合,持续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以“品牌”推动特色高效农业“全链条”提质增效。
提升涉农企业经营和社会服务能力。涉农企业要依托乡村特色资源,通过多元模式,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结合乡村实际,发展农文旅融合项目,如休闲农业、康养旅游等新业态。完善经营机制,拓展“科技+”引领农业生产新动能,大力提升农业科技装备水平,推进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广绿色技术,进一步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和智慧农业。完善企业联农带农机制,充分利用惠农政策红利,维护广大农户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让农民得到看得见的实惠,协调农户和企业的利益分配,使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农户合理利益诉求,形成利益共享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让广大农民共享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
提高乡村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构建专业队伍,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舞台。培育本土人才技能提升,让农民真正成为特色农业发展的主体,培养新型农民,提升“新农人”和“土专家”质量。优化外部人才引进环境,以“千万工程”示范引领,升级乡村硬件、软件,通过“乡贤回归”“专家驻村”等计划,吸引农业科技、规划设计、医疗教育等领域人才下乡,完善人才服务配套,助力特色农业持续发展。(作者:赵化民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