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春与界碑同框——记西藏阿里边境管理支队民警杨聪的戍边青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12:03:00    

猎猎大风中,青年民警杨聪鼻梁上架着的眼镜已凝着沙土,镜片后双眼却清亮坚毅,帽子上的警徽在逆光中泛着银辉,与他紧抿的嘴角,勾勒出戍边人硬朗轮廓。他是西藏阿里边境管理支队普兰边境派出所民警,用十一年青春书写着新时代戍边人的忠诚答卷。

2014年,杨聪从中国矿业大学毕业后,他选择了放弃保研资格和市委组织部公务员岗位,主动申请到偏远的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面对同学“为什么非要去那么远的地方”的疑惑,杨聪眼睛里闪烁着光:“因为向往,想看看祖国的边疆。”

初到普兰,他被分配到边境派出所。走村串户的琐碎日常里,他在中印尼三国交界地,第一次看到界碑上“中国”二字在阳光下闪耀。那一刻,“家国”二字的重量深深烙印在心底。此后,他踏遍辖区900平方公里土地,将驻地所在的科迦村154户690名群众的基本情况烂熟于心,成为大家口中的“活地图”。

服务群众,先要过“语言关”。杨聪从村委图书室借来藏语文书籍,把走访时遇到的藏族群众都当成老师。当他能用藏语与群众交流时,他也真正能听懂大家的喜忧愁盼了。

有一次,他在村民仁增欧珠家看到老人因户口本字迹模糊无法办理贷款而发愁后,加班加点,及时为老人换了机打户口本,后来更将全村户口本全部进行了更新。上门办身份证、帮孤寡老人跑手续、救助突发疾病牧民……他用一桩桩实事,成为群众遇事必找的“贴心人”。

“百姓把我们当家人,我们就得把他们的事当自家事。”杨聪的脸上泛起笑意,眼中映着远处的雪山。

2022年,杨聪作了个大胆的决定:走进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攻读边疆学硕士。课堂上,他总爱提“接地气”的问题:“怎样把民族团结故事融入边防政策宣讲?”“如何让边防政策宣讲更有温度?”三年间,他主研和参研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获学业奖学金、青年五四奖章,被聘为四川大学青年讲师团讲师。

毕业时,面对读博邀约,他再次选择回到阿里。“他心里装着边疆的老乡。”导师的评价道破初心。从“小杨”到“杨警官”,他先后获“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西藏全区先进寺管干部”“阿里地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10余项荣誉,荣立三等功1次、嘉奖5次。用“去而复返”的勇气,诠释着比初次奔赴更深沉的热爱。

十一年风雪兼程,他用脚步丈量忠诚,以学识赋能边防,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光芒。正如千千万万扎根边疆的移民管理警察的坚守,杨聪的故事见证着:当青春与界碑同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早已深深熔铸于家国山河的脉络之中。

来源:西藏日报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