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工智能素养是未来教师的发展之本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5 11:44:00    

作者:熊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编者按:本文系作者于5月15日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与能力提升”平行会议上的发言。

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

人工智能催生了教育变革、赋能了教育创新、促进了教育发展,这种变革、创新和发展是全方位、全过程的。

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上,要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和科学教育,从传授变启迪、从重复变探索、从知识到能力、从学科变综合、从授业变育人,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发现能力、协同思维能力、求索创新能力、兴业报国能力。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要构建学生学习与创新的新生态,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科学和技术的支撑、尤其是国产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不断围绕因材施教、实施个性化学习、沉浸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团队式学习和跨学科学习的创新。

育人场景和学业评价上,一方面要把学生从传统的课本、黑板、粉笔的空间,带到虚实结合的新空间;一方面要把学生从课堂,带到更加现实和广阔的社会,让学生体验、感悟、理解真实的社会,赋予学生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宽厚的心胸。不再以学习结果为唯一评价导向,而是借助 AI 的实时反馈功能,更加关注学习历程中的情感体验,通过构建多元化、过程性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

未来教师角色定位上,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就包括教师角色定位的变革和发展,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带来师生角色的变化,学生从“被动接受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向“教学设计者”“情境创设者”“学习引导者”和“潜力激发者”转变。

未来教师的师生协同上,师生从面对一个具体问题的交流、交互、解惑,上升到面对学生成长的持续的、多维的、协同。师生从人与人的交互,上升到学生-老师-人工智能的协同,从学生-老师-人工智能协同解决一个问题、到完成一个任务、培养学生拥抱人工智能到驾驭人工智能的适应力、胜任力和创造力。

未来教师的社会责任上,人工智能越普及、教育就越重要、教师就越重要。人工智能潜在的风险和挑战,都是教育和教师的责任。未来教师传授知识的工作量变小了,被人工智能代替了,但是未来教师把握方向的责任变大了,引导学生扬善除恶、兴利除弊、督促学生的学术诚信、预防学生的惰性,都是教师神圣的社会责任。

人工智能素养是未来教师的发展之本

人工智能素养是智能社会的必备素养,智能时代的未来教师要成为合格的教师,就必须率先提升自身的人工智能素养,实现从数字素养与技能到人工智能素养的提升。

数字素养与技能,包含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和信息社会责任四个维度。随着人工智能、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和快速普及,人工智能渗透社会方方面面,成为社会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人工智能成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素养成为人与人工智能共生共长、人机协同、相辅相成、相互赋能的关键。人工智能素养是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深化、延伸和拓展,是人与人工智能交互和协同时的意识、思维、学习与创新、社会责任。

数字意识,生成式人工智能为社会生成了海量的生成数据,包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数字素养与技能定义的“信息意识”是对相对有限的、非自动化生成的信息的意识,在智能时代必须延伸覆盖生成数据。人工智能素养的“数字意识”,从信息意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上升到对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敏感性,对平台、工具、资源的敏感性,从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上升到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价值和可靠性的判断力。人工智能素养的“数字意识”既强调对人工智能的理性认知,又不能忽视技术局限性的客观理解。

协同计算思维,协同计算是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的重要特征。数字素养与技能定义的“计算思维”侧重将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抽象化、形式化、模块化和自动化,人工智能在抽象化、形式化、模块化和自动化几个环节具有明显优势,智能时代更加需要协同计算思维,适应人机协同问题解决的场景。人工智能素养的“协同计算思维”,从抽象化、形式化、模块化和自动化的“计算思维”,上升到对人机协作的动态优化与批判性验证。从“人主导设计、机器被动执行”的简单分工,转向“人类定义价值导向、机器协同问题解决、人类验证结论或

数智化学习与创新,生成式人工智能强大的内容生成能力正在不断拓展知识创新边界。数字素养与技能定义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主要关注数字化工具使用动机与能力,难以适应智能时代的创新要求,尤其是跨学科的创新。人工智能素养的“数智化学习与创新”,从单一的数字化工具使用能力转向以人机协同实现知识重构与跨界突破,不仅关注对数字资源的整合,还注重人机协同,推动知识创新迈向更高层次。既建立创新的理念,又关注数智化对创新达成的价值。

智慧社会责任,人工智能的能力越强,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就越大。数字素养与技能定义的“信息社会责任”倡导的遵守现有法律和尊重现有道德伦理规范,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与之相关的法律和规范的滞后现象客观存在,智能时代的社会责任边界亟需拓展。人工智能素养的“智慧社会责任”,强调研发和使用人工智能时扬善除恶、兴利除弊原则,关注对人工智能伦理的前瞻性挑战,从“遵守既有规则”扩展到“参与规则构建”。人工智能素养的“智慧社会责任”需立足智慧社会的特征,聚焦技术伦理与可持续发展,推动技术应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人工智能素养,是智能时代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未来教师胜任人工智能教育职责的基础,是未来教师的发展之本。

来源: 光明网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