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黄河远上・文脉流长丨刘颋:临夏人的生活充满自洽的智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11:28:00    

刘颋(著名评论家、《文艺报》总编辑)

这是我第一次到临夏,这两天一直和张战、张莉老师交流,我说得最多的词其实是“崩溃”,因为这里彻底颠覆了我的很多认知。来到永靖黄河三湾,面对黄河,它竟如此平静、辽阔,甚至带着温柔,却又满含力量。河水的颜色像一幅水墨画,这不仅颠覆了我对黄河的印象,更颠覆了我对甘肃的认知。

我是长沙人,潇湘、洞庭、云梦泽,这些水泽记忆刻在骨子里,从不曾体会缺水的滋味。带着对甘肃 “干旱”的固有印象来到临夏,我只能用“崩溃”这个笨拙的词来形容感受。没想到这里有这样的山、这样的水,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生活井井有条,又充满自洽的智慧。

昨天一路走来,从吃食到见闻,我有个感受——临夏这片土地上的人活得特别“讲究”。这里的吃食多是面、羊肉、鸡、马铃薯这些实在的食材,但每一样食物都被认真对待,不辜负分毫。当它们端上桌时,人和食物在那一刻达成了最默契的交流与契合。这两天坐在餐桌前,看着一盘盘主食、面点、菜肴,我真切地被这片土地上的生活态度感染了,那份认真里藏着庄重,又透着自在。

今天(8月10日),我们先参观了临夏州博物馆,之后又去了炳灵寺,看到那里的造像群时,我有了另一个深切的感受——我们都被水塑造着。生命因水而生,无论是彩陶还是这些造像,都诞生于水边、依托于水。而水,也以另一种形态被定格在了器物之中。

就拿彩陶来说,上面有太多颠覆我们认知的元素。有的彩陶上的面具造型,能与三星堆的文物形成奇妙呼应;有的线条勾勒出漩涡的形态,仿佛蕴含着宇宙的能量;还有蛙图腾的纹饰、带着后现代艺术感的人脸塑造,以及极具审美价值的线条,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价值的彩陶物件。

其实,无论是看彩陶还是造像,我们看到的都不只是文物或历史,更是祖祖辈辈真实的生活。历史上所有的文艺创作,都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表达。就像此刻我们坐在黄河岸边,面对着黄河,每个人的表达无论是否富有诗意、是否带有个人的审美感受,都是基于对生活的真切体会。

今天,当我们谈论黄河上游的文学,或许就是那些历史和山川,触动了我们的生命与内心,催生了表达的需求。也就是说,我们脚下的土地、头顶的星空、眼前的流水、周围的草木,共同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而对生活的表达,正是文学的起点。

文丨据刘颋在全国著名作家临夏行“黄河文化漫谈”发言整理

文字整理、图片丨奔流新闻记者 蔡端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