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深入乡村支教,或走进企业实习,或参与科研项目,或开展志愿服务。每年暑假,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走出校园,投身到火热的社会实践中。
社会实践,已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一课。如何上好这门课,让它真正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桥梁?
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在温室里静待花开,而是直面风雨抽枝展叶。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们锻炼能力、培养品格的重要平台。对于大学生而言,社会实践不仅是一门“必修课”,更是一次“成人礼”。
大学生长期生活在校园中,对社会缺乏深入了解。社会实践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有机会走进社会,了解国情民情,感受时代脉搏。这种认知跨越,是书本知识无法替代的。
社会实践还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通过实践,大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是课堂学习无法实现的。
社会实践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沟通、协作和领导,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感。这种品格的塑造,是个人成长不可或缺的。
社会实践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大学生“走出去”,更在于让他们“带回来”——带回对社会的认知、对能力的信心、对责任的担当。
然而,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仍存在一些“痛点”。
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局限于支教等少数形式,缺乏创新和多样性;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重报告、轻实效,背离了实践的初心;一些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脱节,难以发挥实践对专业学习的促进作用……
这些“痛点”,不仅削弱了社会实践的效果,也挫伤了学生积极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上好社会实践这门课的关键。
搭建科学合理的实践体系。高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对实践项目的顶层设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需求,开发多样化的实践课程。同时,结合时代特点,创新实践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构建社会协同的体制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实践岗位;企业和社会组织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将大学生社会实践与自身发展相结合,实现互利共赢。此外,还应加强资金保障与安全管理,让学生安心参与社会实践。
今天,大学生社会实践正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它不仅是青年认识社会的窗口,更是青年与国家同频共振的重要纽带。
当他们带着实践中的思考与收获重返校园时,他们带回的不仅是基层的真实图景,更是一个群体蓬勃生长的希望和动力。而这,正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最动人的价值所在。(王敬照)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