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会河南# #商丘##民权##民权头条#
历史为根文为魂。点击关注,邀您一起感受更多地方文化之厚重。
一、白云寺那棵老槐树跟康熙爷的碑
民权县白云寺里头,有棵老国槐,长得可精神了。您要是去,站在大雄宝殿东南角(老辈人指的位置,抬头就能看见它。这树粗壮着呢,得三个汉子手拉手才抱得过来(林业局量过,胸径快一米了)。
树皮沟沟壑壑,一看就上了年纪。专家数过年轮,说这树得有三百一二十年了,算算可不就是康熙爷那时候栽的?树底下还立着块大青石碑,刻着“当堂常赏”四个大字,底下小字落款是“康熙三十三年”。老辈子都讲,这是康熙爷来寺里留下的恩典,意思是赏了田地、土产、布匹和银钱给庙里。碑就在那儿立着,风吹雨打几百年,字迹还清清楚楚。
二、龙塘镇那口“歪脖子井”
往龙塘镇吴堂村西头去,有口古井可出名了。这井啊,跟别的井不一样,它脖子是歪的!井筒子斜着长,往一边偏了差不多十五度(水利局拿仪器测过,14.76度)。井深着呢,十几米下去才见水。井壁的青砖都包了浆,滑溜溜的,一看就是老物件。
这井为啥歪?老故事里说,当年有个落难的贵人(有说是皇帝,有说是大将),逃命逃到这儿,人困马乏渴得要命。跑到井边一看,井深没桶打不着水。正急得团团转,您猜怎么着?这井脖子自己一歪,井水哗哗就流出来了!人马这才喝上水逃出生天。真假咱说不准,可这歪脖子井实实在在在那儿,几百年了,井水还是那么清亮。
三、顺河乡庄子那口老井和墓碑
顺河乡青莲寺村,有口老井,石头砌的,井口不大。村里老人都说,这是当年庄子(就是写《逍遥游》那位大思想家)家里吃水的井。井沿的石头都磨得溜光了,年头可不短。离井不远,有座坟,立着块石碑。
碑上刻着“庄周之墓”,落款是“乾隆五十四年”。这碑是清朝乾隆年间立的(1789年),算下来也有二百三十多年了。虽然庄子本人埋哪儿,学问上有争论,但这碑、这井,还有“青莲寺村”这地名,民权人心里认定了,这就是庄子的根儿。老话里庄子那些故事,像“梦里变蝴蝶”、“老婆死了敲盆唱歌”,那股子看透生死的洒脱劲儿,总觉得跟脚下这片水土连着。
四、大焦庄那长不大的“小蒜”
王桥镇大焦庄有块地,长着一种怪蒜。蒜头特别小,最大的也就手指头尖那么大(农科院量过,小的不到半厘米,大的也就一厘米出头),跟咱们平常吃的蒜瓣差老远。
这种小蒜啊,就认这块地,挪别处就长不成这样了。
这有个老古话:说早先这儿有座大庙叫长芽寺。庙里有位高僧,持戒极严。
有人想害他,逼他吃荤腥的大蒜破戒。高僧没办法,当众把蒜包子咽下去,回头赶紧跑到庙后头吐了出来。那吐出来的蒜瓣落地生根,竟长了出来。
因为是没在肚子里待熟的“贼物”,又没破高僧的戒律,从此这蒜就只长这么小,成了“贼蒜”(现在学名叫“民权小蒜”)。这蒜年年长,成了那段传说的活见证。
这些老故事,就像地里长出的庄稼,带着民权的泥土气儿。您要是去民权,亲眼看看那歪脖子的井,摸摸那三百年的老槐树,尝尝那长不大的小蒜,再听老人们唠唠,这味道就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