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记者致电济南西贝恒隆广场店、西贝和谐广场店获悉,店内均已上线“罗永浩套餐”,内含13道菜,价格666元,消费者可以任意点选套餐菜品,并承诺“不好吃、不要钱”。西贝方面此前宣称,即日起全国所有门店都将上线该套餐。
罗永浩同款菜单
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起因是罗永浩9月10日发文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与罗永浩爆发了一场关于预制菜的“口水战”。
左:罗永浩;右:贾国龙
这看似是一次企业与个人的纠纷,实则折射出一个行业痛点:为什么餐厅普遍不标注“预制菜”?他们争议的焦点也并非食品安全,而是“知情”与“信任”。
眼下,预制菜已经成为人们餐桌上的好帮手。但在方便之余,大家心里依旧有一根“刺”:艾媒调研数据显示,近四分之一的消费者明确表示对预制菜“不放心”;超七成消费者在点餐时希望能清楚知道食材是现做还是预制,六成以上表示会因为“不透明”而降低对品牌的信任度。数字背后,是消费者对知情权的强烈诉求。
现实却“骨感”得令人失望——不标注几乎成了行业默认的“潜规则”。
此前,杭州绿茶餐厅的“佛跳墙”被记者卧底揭出系预制产品,但菜单上从未见到相关说明;珠海斗门区多家外卖店打着“现炒现做”的旗号,结果端出的却是即热预制品。中国消费者协会调查显示,广州连锁餐饮中,使用预制菜的比例已高达80%以上,但标识不明确、未告知顾客的情况广泛存在。中消协指出,这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
关键问题就在于此。既然预制菜已在行业普遍应用,为什么看似简单的标注,却迟迟无法成为共识?
经济动机显而易见。预制菜能降低人工成本,缩短出菜时间,还能标准化口味,利润空间自然更大。如果公开标注,可能直接影响顾客的心理接受度和到店率。于是,选择模糊处理、把预制菜伪装成现炒现做,成为商家赚取差价的小把戏。
厘清了问题根源,我们再回头看这场舆论风波中西贝的回应。面对质疑,企业强调自己采用的是“高标准、央厨制作、快速冷冻锁鲜”的先进工艺,其品质优于不少小餐馆的“现炒”。这也确非虚言,现代中央厨房和冷链技术能在规模化生产中保证稳定的口感与卫生,甚至比街边小店更可靠。
但其表态回避了最关键的问题——消费者到底有没有被明确告知。换句话说,企业和消费者从一开始就不在同一个频道。企业谈的是“产品质量”,消费者关心的是“知情权”。一方强调“放心吃”,另一方呼吁“先让我知道”,这种错位的对话,显然无法建立起真正的信任。
站在经营者的角度考虑,标注预制菜是否会带来负面的市场影响?来自广东的一份抽样数据显示,推行标注试点后,相关门店的消费者投诉率下降了约15%,复购率却上升了近一成。事实证明,透明化并不会打击消费,反而增强了顾客信任。
换言之,标注并不必然剥夺市场,只是使选择更透明。诚然,从短期来看,它可能导致部分价格或品质偏低、依赖隐性预制的商家被市场淘汰,但放眼长远,透明化有助于重建消费信任、推动产业链升级。
事实上,政策层面对预制菜已有明确导向。2024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要求“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要明示”,并推动完善预制菜标准体系,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
地方标准也正在跟进。广东已率先发布《预制菜术语及分类》和《粤菜预制菜包装标识通用要求》,明确要求产品标示“预制菜”并规范术语与标识要素,为菜单或包装标注提供了可操作参考。
归根到底,预制菜并不可怕,不透明才可怕。餐厅不标注预制菜,或是怕失去顾客,或是怕失去利润。但更应当怕的是,失去的信任一旦坍塌,再难重建。如今,政策已在推进,地方标准也已起步,接下来应是执行落地——让“预制”成为清楚可见的信息,而非灰色地带里的猜测。
(大众新闻记者 王鹤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