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甘肃省渭源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倍增跃升”行动,有效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造血”功能不强、竞争和抵抗风险能力弱、经营收益较低等难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党建引领:三级联动绘就“发展蓝图”
甘肃省渭源县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制定《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三年倍增计划》,构建起“县委书记统筹谋划、镇党委书记一线推进、村党支部书记狠抓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从加大资金保障、拓宽增收途径、盘活资产资源、提升运营能力等方面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做细顶层设计,统筹资金1.2亿元,扶持药、薯、畜、游、菜等主导产业,镇村两级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种养基地42个,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强领导和机制保障。
同时,渭源县统筹部署县域“三河三川”产业发展布局,按照“地域相邻、川河相通、产业相近、要素相聚”原则,组建县级产业片带党委3个、乡镇内产业联合党委9个,联合党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引导群众调整特色产业种植结构,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实现资源、技术、市场的共享互补,通过全链条产业发展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带动群众实现稳定增收。
渭源县元古堆村党总支为打消村民们“入不敷出”的顾虑,村党总支书记董建新带头试种羊肚菌,村委会主任郭连兵率先发展百合产业,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全村党员群众持续不懈努力,成功培育了中药材、百合等七大富民产业,将昔日的“烂泥沟”成功打造成了如今的“样板村”。
多元融合:“五种模式”激活发展动能
渭源县持续强化资源统筹、拓宽发展路径,因地制宜探索推行“整村运营、村企共建、抱团发展、自主经营、商贸经营”等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有效推动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从“单一渠道”到“多元增收”。
五竹镇党委有效盘活村级资源,积极引进鑫瑞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为该镇7个村集体免费投放14万棒菌棒,以奖代补的方式为50户农户发放6.13万棒菌棒,让食用菌产业成为助力群众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新成员”。“以前单打独斗,现在跟着支部干,效益翻了好几番!”五竹镇鹿鸣村村民王富国感叹道。
科技助力:人才赋能点燃“新引擎”
时下的渭水源头麦浪翻涌、金穗摇曳,渭源县19.76万亩小麦夏收正依托“三项重点服务”高效推进。“小麦夏收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在高速出口、交通要道及种植集中区设立18个跨区服务接待站,及时组建党员先锋服务队,有序开展相关培训,专人跟进机具调度,实现供需精准对接,确保夏粮安全收获。”县农机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段小军表示。
渭源县祁家庙镇金家坪村智慧农业示范园内,村民们正通过物联网设备精准调控中药材生长环境,据悉通过物联网设备可以让中药材亩均效益提升30%。村民郭志勇欣喜地说:“手机一点就能监测大棚温湿度,专家线上答疑,种地再也不用靠天吃饭了!”
渭源县牢固树立科技创新理念,积极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引入智慧农业系统,建成全省首个“村级集体经济数字化管理平台”,组建16支党员先锋服务队,选派28名科技特派员和426名“田秀才”和“土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农业技能指导,有力助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党员服务志愿服务活动24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600余人。
从县委“把舵定向”到村支部“落地生根”,甘肃省渭源县通过三级书记抓党建、兴产业、强科技,蹚出了一条村级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新路子。(杨叶艳 徐国民)
来源:新华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