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吴立洋
百年日企松下,正经历一场备受市场瞩目的经营变革。
今年2月,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CEO楠见雄规在集团经营改革说明会上发布声明,表示将启动全面组织结构调整,松下电器将重组为松下空调新风冷链集团、松下电气工程株式会社以及新的松下电器株式会社,三家子公司间相互独立。
如此大规模的组织调整,意味着公司的经营、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都面临重新整合。其中,松下为提升在华业务效率,于2019年成立的首家本土外事业统括公司——中国东北亚公司,其组织结构和人事管理变化也成为本次结构变革中市场关注的焦点。
近日,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等松下高管在日本接受了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内的中国媒体记者采访,介绍了松下进行经营改革的目标和进程,以及接下来在中国市场的经营方向。
本间哲朗表示,中国不仅是制造大国、消费大国,还是创新大国、工程师大国,松下将持续扩大在中国的投资,在中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锻炼自己的经营能力和产品,提升松下在全球业务中的竞争力。
(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受产品升级、中国以旧换新政策、中国和全球的生成AI服务器的投资热潮等因素带动,2024财年(该年4月至次年3月)松下在中国东北亚地区的业绩保持了增长趋势,成为松下业务布局中发展最稳定的组成之一。
据本间哲朗介绍,报告期内松下中国东北亚地区销售额同比增长3%,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0%,同时,中国东北亚地区为松下全球业务的利润贡献率达30%。且这一趋势也延伸至2025年第一季度(4-6月),该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3%,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6%。
“总体而言,本次集团经营改革主要面向日本和欧洲市场,对中国的影响有限。”他进一步表示,就家电业务而言,改革目标是将中国的独特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加以利用,许多以前仅在中国销售的家电产品今后将在全球范围内销售。例如,此前一些为中国市场开发的冰箱、洗衣机产品,已经在东南亚或中近东市场上市。
2019年,松下电器首次在海外成立了集研发、制造、销售于一体的中国东北亚公司,建立中国事务在中国决策的本地化体制,力图整合中国分散的工厂、研发等业务部门,提升生产效率。到五年后的2024财年,中国东北亚公司成为松下电器株式会社旗下5家子公司内固定成本占比最低的公司。
据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总裁CEO木下步介绍,在集团经营改革后,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其主要业务也将融入重组后的三家独立事业公司中(计划于明年4月1日正式成立),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旗下白色家电业务将与松下电器生活电器公司、松下娱乐·互动株式会社拟共同组建成新的“松下电器株式会社”;新风空调业务和电材·照明业务将分别与松下电器新风空调公司、冷链公司和电气工程公司重组为“松下空调新风冷链集团”“松下电气工程株式会社”。
(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6年来,松下电器在华业务一直在进行组织架构优化的改革,所以实际上,集团层面的改革也是中国东北亚公司一如既往推进的事情。”木下步表示,松下对自身的定位依然是一家全球性综合家电企业,且依然会致力于提升现有产品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松下此前发布的《集团经营改革的进展(要点)》中曾提到,公司在集团经营改革方面,设定了在2024年度基础上实施1500亿日元(约合72.07亿元人民币)以上的收益改善,即2026年度调整后营业利润实现6000亿日元(约合288.3亿元人民币)以上的目标。
木下步表示,在1500亿日元的改善目标中,松下家电事业将承担330亿日元(约合15.86亿元人民币),主要将从三个方面实现:
一是对固定成本进行大刀阔斧的彻底改革,以此来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提升竞争力,其关键在于践行中国成本和实现全球标准成本;二是从资产组合的战略角度重新审视问题业务,明确主要方向;三是借助本次集团整体组织重组,实现工作更高效、体系更精益的固定费用结构。
“本次松下集团大刀阔斧的调整,绝不仅限于组织架构调整本身,调整的目的是让整个集团的业务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过去销售单件硬件产品转为向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木下步说。
(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总裁CEO木下步,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6年前我刚到北京时,提出了中国的口号,‘中国成本’和‘中国速度’都很好理解,但‘中国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说实话我当时也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但开始在北京工作后我很快发现,‘中国模式’最重要的部分,是人事的改革、待遇的改革。”本间哲朗在与记者交流时多次提到,培养发掘本土化的年轻人才,发挥中国东北亚公司的决策自主权,是松下在中国市场本土化经营的关键。
中国业务的特殊性,来自于市场与供应链两个层面。
本间哲朗表示,中国现有的GDP规模是日本的4倍,其特点是快速增长的领域变化迅速。对于外资企业来说,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中国市场的变化方向非常重要。
对市场变化的洞察和反应能力,首先体现在本地化研发团队的建设中。据其介绍,目前松下在中国东北亚地域拥有64家企业,有半数以上由中方人员领导,从产品企划、外观设计到研发制造的整个过程都是在中国国内决策和执行的,所以其能够快速捕捉中国市场消费者的偏好变化,快速推出贴近市场需求的产品。
从人员构成来看,目前松下中国东北亚地域共有5万名员工,其中近1万名从事硬件、软件研发或品质技术、生产技术工作,是除松下日本母公司外最大的技术团队。目前,松下的中国团队已经在着手尝试研发供给欧洲市场的产品,将其技术能力辐射至更多海外市场。
而在供应链端,中国完善的工业门类与强大的制造能力,则成为松下推进全球标准成本,提升多元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本间哲朗提到,松下集团在中国有超过6000家供应商,占松下集团全球供应商的1/3左右,但这些企业有些没有自己的海外销售商和服务网络。为此,松下在上海成立了规模为350人的专门贸易公司——松下电器全球采购(中国)有限公司,为中国供应商提供贸易服务、介绍商机,将中国制造的零部件、材料和生产设备供货给全球的松下兄弟企业。
此外,松下还推进了China for Global的项目,提出了Challenge for Asia/China for Asia的口号,通过将中国产品、设计输出至东南亚等更多市场,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制造优势对集团全球运营的赋能作用。
“很多日本企业(在华业务)还是由总部决定经营或投资资源的分配,但是松下中国东北亚公司可以自行决定经营方向和投资标的,这是一个很罕见的例子。”本间哲朗表示,这既需要建立成熟高效的本地团队,也要求日本的管理层能更多访问、了解中国,在能够判断的范围内下放更多自主决策权。
从家电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智能化升级与智慧家居生态构建,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而大模型在研发、生产、销售等多领域的应用,也为企业的经营革新带来机遇与挑战。
“在中国国内,目前利用AI技术的趋势非常明朗,松下也有着危机感,如果不能好好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公司也不容易生存下去。”本间哲朗表示,目前松下的中国公司正在推进“全员AI”,即将AI技术融入所有员工的工作流程中,目前已经从做PPT等简单用途进入到低代码软件开发和软件验证等领域中。
据其介绍,松下集团目前与AI相关的业务大致可分为三个板块,一是为AI服务器制造商供应零部件,包括电子材料、电容器、贴片机等,该部分业务主要由松下机电负责,其2024财年销售额占集团总营收的13%,实现了近两位数增长。
二是松下于2021年收购的美国AI软件公司Blue Yonder,其主营业务是提供从 On-premise(本地部署)转到SaaS标准化服务的商业模式转型。三是在松下传统的家电、住宅设备产品中引入AI进行智能化升级。
就中国市场的布局而言,凭借多年在材料领域的技术积累,松下正通过扩大在华生产构建从AI服务器材料研发到基板制造的完整能力链。
2023年9月,投资7.9亿元的松下电子材料(广州)有限公司第四工厂正式投产,生产AI服务器用多层基板;2024年10月投资6亿元的松下电子材料(苏州)有限公司高新区新工厂开工建设,预计2026年6月投产,生产集成电路新材料;今年9月,其投资1.2亿元、位于上海奉贤的松下电子材料(上海)有限公司新工厂开工建设,占地1万平方米,预计2027年年初量产……
“松下机电(株式会社)以实现稳定的两位数利润增长为目标,在AI赛道我们预估年增长约为20%-30%,松下会专注于材料和解决方案两个领域来拓展事业范围。”松下电器机电(中国)有限公司工业自动化系统BU长张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除了在面向B端的供应链环节打下市场基础,在家电制造领域,松下也尝试通过本地化AI开发能力构建加快智能家电升级的步伐。本间哲朗介绍,松下电器软件开发(大连)有限公司已搭建了自己的生成AI服务器,并在公司内部开发SLM(小模型)以提升家电、住宅设备内置智能体的能力。
“客观来说,对于外企,能够不断更新保持对中国创新公司的了解也是不容易的,所以松下投资了两家基金公司——清新资本和愉悦资本,间接出资中国的创新企业。”本间哲朗表示,前者主要关注绿色能源方向,后者则聚焦创新企业,松下也希望通过间接投资,结识更多具有实力的中国创新企业,扩大松下的在华业务合作。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