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柴桑故里寻五柳,好家风的千年根系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8 13:24:00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九江市柴桑区马回岭镇马头村面阳山南坡,有座三门牌坊式碑,横刻着“清风高节”,相传是“五柳先生”陶渊明之墓。陶渊明生于浔阳柴桑(今九江市),家族代代相传的贤廉之风,铸就了他的淡泊高洁,也成为了他田园诗意的精神底色。


先辈垂范,篱下传家本性真


陶渊明的诗书雅趣和豁达秉性,源于自幼浸染的勤学躬耕的家风氛围。他的曾祖母湛氏(陶母),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与孟母、欧母、岳母一起并称为中华“四大贤母”。

虽家境贫寒,但陶母深明大义,凭借其非凡的智慧和品格,为陶氏家族奠定了深厚的家风根基。陶侃担任县吏监管渔业时,曾托人给母亲送去了一坛公家的糟鱼。陶母问明情况后,将糟鱼封好、交还差役,并回信给陶侃。书信写道:“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拿官家的东西送给我,这样不仅对我没好处,反而增加了我的忧愁。”在陶母的言传身教下,陶侃继承了母亲的贤德与清廉。清贞自守,廉洁为官,成为中国古人治学和为官的表率。

家中先辈的言传身教,为陶渊明树立了勤奋、躬耕、清廉的榜样,也为陶氏家风的千年传承注入了坚实根基。

松菊庭前,依依耦耕继祖风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将他的处世之道融入了诗文笔触,更融入了家规家训。在《命子》诗中,陶渊明写下“夙兴夜寐,愿尔斯才。尔之不才,亦已焉哉。”的谆谆教诲,既饱含对后代成才的期许,又袒露出父母爱子之旷达心境。

除重视子女学识培养外,陶渊明更是身体力行,强调劳动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但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他反复强调劳动的价值,鼓励孩子们通过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在担任彭泽县令时,他为幼子派出一名劳力料理事物。写了一封简短的家书:“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叮嘱孩子“这是别人家父母养大的孩子,你要好好对待人家。”教育孩子尊重劳动者、平等待人。


在为人处世与情感传递上,陶渊明曾在《与子俨等疏》中写下“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以教导子女要以包容友善之心待人,这种处世之道正是陶氏家族和睦、重情重义的家风延续。不仅塑造了他与家人、乡邻真诚相待的品格,更让他在诗文中流露出对人与人之间真挚情感的珍视与向往。


悠见柴桑,一脉相承代代传


时节轮转,陶氏家风因其浓厚的精神底蕴回荡千年。如今,在柴桑区陶渊明纪念馆,历代各版本的《陶渊明集》有序陈列。展馆外,松柳依依,待深秋时节,菊圃里菊花竞相开放。

今年是陶渊明诞辰1660周年,许多游客都慕名前来参观纪念馆。陶靖节祠内的石匾古朴厚重,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祠中朱柱横梁上,悬挂着诸多书法名家题书的楹联匾额,那些字句,或赞颂陶公的高洁品格,或感慨他的人生境遇,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后人对他的深深敬意。

在柴桑区,陶氏故事脍炙人口、口口相传,内化的精神被一代代陶氏子孙写进家训、编入族谱。在柴桑区,仍能寻得陶氏后代聚居的踪迹,他们世代祭祀陶母、陶侃、陶渊明等先祖,将家风精神世代传承、发扬光大。从举办陶渊明文化艺术节,到开发精品研学课程线路;从成立陶渊明文化研究会,到建设渊明国学堂;从开展陶渊明文化采风活动,到打造渊明书堂……陶渊明的精神如甘洌清泉,深深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陶渊明留给家乡子女最朴实的生存密码;“猛志逸四海”,是陶渊明烙刻于家乡子女心间投身报国的壮志宣言。从田间地头到街头巷尾,从孩童启蒙到社会治理,陶渊明的家风精神如参天大树,根植于历史长河,枝繁于代代春秋。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