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不止一亩地的丰收——中粮期货产融新生态的 “三大构建法则”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2 17:44:00    

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构建,如何将成功经验推广复制,打造可持续的产融生态?中粮期货的探索实践,为我们勾勒出构建良性产融生态应当遵循的“三大构建法则”。

法则一:信任重构——从“单点博弈”到“价值同盟”

良好的产融生态,其基石在于打造信任机制,将原本可能在各自利益点上进行“单点博弈”的各方,转化为共享价值、共担风险的“价值同盟”。

在“银期保”这个多方参与的复杂体系中,信任机制一度是最大的挑战。银行担忧:“保险真的能赔付吗?订单真能兑现吗?”保险公司审慎:“农户会否产生道德风险?期货对冲真的可靠吗?”合作社也在盘算:“保费花了,万一不赔岂不亏大了?”

任何一环的“不信任”,都可能导致整个链条的断裂。在此,中粮期货扮演了“信任工程师”的关键角色。

面对银行,中粮期货用“收入险+订单锁定”的双重保障,有效降低风险,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资产安全保障,使银行从审慎的观察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

面对保险公司,中粮期货凭借其专业的期货风险管理能力,成为其管理市场价格风险的可靠后盾,让保险公司有底气、有能力推出创新的收入保险产品。

面对合作社,中粮期货则帮他们算清了一笔“综合价值账”。“以前想扩大规模,自己找的资金成本很高。现在通过这个模式,银行能给他增加贷款额度,降低利息,这部分降低的成本,足够覆盖保费了。”中粮期货“保险+期货”项目总监陈驰解释道。

通过精巧的机制设计,中粮期货将各方的利益诉求巧妙地转化为共同的价值追求,一个坚实的“价值同盟”由此形成。

法则二:动能切换——从“外部输血”到“市场造血”

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必须拥有强大的内生动力,实现从依赖外部资源的“输血模式”,到依靠市场机制自我循环的“造血模式”的转变。

如何实现这一转变,为模式的规模化发展找到可持续动能?中粮期货的答案是:激活市场化引擎。

引入“订单”和“信贷”环节,正是实现动能切换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闭环:以中粮贸易为代表的龙头企业的收购订单,为合作社的未来销售提供了确定性保障;“保险+订单”的双重增信,让银行的低成本资金得以安心注入;低成本的银行资金,使合作社有能力也有意愿购买商业保险,摆脱了对补贴的过度依赖。

“如果你能把这个项目打造成一个市场化的示范性项目,那这类业务的上限就打开了,它的发展就不是只靠政策扶持,而是依靠市场机制,具有更广阔的推广空间。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战略意义。”中粮期货副总经理唐德文揭示了这次创新最深刻的战略远见。

法则三:能力拓展——从“单点创新”到“系统赋能”

优秀的生态构建者,不仅要具备单点创新的能力,更必须具备“系统赋能”的能力,将成功的经验和核心能力,转化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论,为整个生态的进化提供持续的养分。

“我们的创新,可以理解成‘组合创新’。”唐德文说,“最核心是基于我们团队在这些行业深耕多年,具备了深度的行业知识。我们本质上是把农业生态圈的大家组合在一起。”这种跨界“链接、打通、互相赋能”的能力,是模式得以设计的根本。而面对实践中“众口难调”的协调困难,以及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挑战,我们则依靠团队“认准了这个方向,就坚定地去推动”的钉子精神。

一个“新物种”的诞生与茁壮,离不开适宜其生长的“热带雨林”。中粮期货的成功实践,也离不开中粮资本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

唐德文总结,中粮资本的赋能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战略的“灯塔”作用:对政策导向的宣贯,为成员企业的创新明确方向,避免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迷航;协同的“链接器”作用:中粮资本成员企业众多,涵盖保险、信托等多个领域,为中粮期货进行“组合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工具箱和潜在的合作伙伴;文化的“孵化器”作用:从集团到中粮资本再到中粮期货,对创新试错的包容度都很高,为团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提供了最宝贵的文化土壤。

未来蓝图——从“一个标杆”到“一片风景”

“北安大豆项目是我们的标杆案例,做好之后,我们就可以培养团队,把这类业务从一个区域扩展到另外的区域,从大豆、玉米这些品种,扩展到后面的生猪、白糖、棉花。”唐德文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完成从0到1之后,怎么样在三到五年内实现从1到10,就是这样的过程。”

从一个项目的成功,到一个可复制的模式,再到一个多方共赢的产融生态,中粮期货“银期保”的实践,深刻诠释了产融深度结合的价值。它不仅在于精巧的业务设计,更在于其背后对信任、市场和创新生态的深刻洞察与重构。

这正是中粮资本产融结合战略的精髓所在——不止解决一个问题,更致力于打造一个能够持续解决问题的生态,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服务乡村振兴,贡献源源不断的“中粮资本力量”。

作者:中粮期货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