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清晨,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国旗广场松柏苍翠、庄严肃穆。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与南京市教育局策划推出“抗战记忆 青春使命——国旗下讲话”特色活动,联合南京市12个区、17所大中小学同升国旗、同唱一首歌、同上一堂特殊的“开学第一课”,旨在通过一场特殊的沉浸式仪式教育,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
上午8时30分,升国旗仪式正式开始。主会场现场,礼兵迈着铿锵步伐护卫国旗入场。随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全场肃立,齐声高唱国歌。南京晓庄学院、南京市石鼓路小学、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学生代表及“邓振询”中队百余人肃立注目,共同见证这一庄严时刻。
历史回响:
英烈故事唤醒青春使命
历史不会沉默,精神自有回响。当国旗下的肃穆渐渐沉淀,国旗广场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悄然开启。
南京晓庄学院与雨花台区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共同唱响抗战歌曲《故乡!我要带着胜利飞回来》。令人动容的是,这首饱含家国情怀与胜利信念的歌曲,正是由雨花英烈赵良璋谱曲,这也是该曲谱被发现以来首次在雨花台烈士陵园唱响。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教育专员许馨以《飞翔的音乐家》为主题,拓展讲述了雨花英烈赵良璋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他的精神如飞翔的音符,永励后人。
抗战的音符仍在耳边回响,革命理想信念心中流淌。活动中,石鼓路小学学生代表深情演绎了红色情景剧《擎旗御侮:罗登贤》,生动再现了烈士在民族危亡关头坚如磐石的革命意志与崇高的精神品格。孩子们虽演技稚嫩,却目光如炬,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都饱含着对先烈的无限敬仰。
薪火相传:
旗帜交接照亮前行之路
多年来,创建英雄中队已成为南京市少先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加强少先队组织建设的光荣传统。当天,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邓振询中队”正式成立。雨花英烈邓振询的孙女邓春兰女士缓步上台,将鲜红的中队旗帜郑重交到孩子们手中,并捐赠了《江宁红色经典连环画第二辑——邓振询》。她勉励孩子们:“要记住我们来时的路,更要走好未来的路。这面旗帜,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责任。”此前,邓春兰女士抵达南京第一件事,便前往雨花台区实验小学,与中队的学生们进行了亲切的交流,并带领大家前往邓振询烈士墓献花、祭扫。在邓振询烈士墓前,她带领孩子们深情擦拭墓碑。“孩子们的到来是最好的‘致敬’,这是一次跨越了80多年的对话!”
“从英烈的故事里,我读懂了‘青春’的真正含义——是担当,是奉献,是为了国家富强而奋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学院电气工程专业博士生、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宋昱锋作为青年学生代表发言。孩子们则带来童声合唱《小小的雨花石》。活动最后,青少年学生将自己的心声与对未来的展望书写于横幅之上,表达对历史的回应、对未来的承诺。
牢筑信仰:
全市共上一堂“思政大课”
同一时间,在南京市聋人学校,孩子们以手语“唱响”国歌,无声之中传递着信仰的力量,来自雨花英烈事迹宣讲团讲师王淑敏与聋校手语老师共同“讲述”抗战英烈罗登贤的故事,教育青少年一代继承英烈遗志,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在南京市第五高级中学,学生们唱响赵良璋校友所作的歌曲《故乡!我要带着胜利飞回来》,在跨越时空的歌声中感悟历史的厚重与青春的使命。在南京市陶行知学校,大队辅导员郑天轶、思政教师严芳、学生代表许妤宸以国旗下讲话、《传承》微课堂等形式讲述抗战烽火记忆与雨花英烈革命事迹,学生们在书签上写下心愿,向雨花英烈们表达崇高敬意和远大志向。在南京市中华中等专业学校、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南京市力学小学、南京市岱山实验小学、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高淳区实验小学、溧水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等学校,升国旗仪式、以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为主题的国旗下讲话、高唱雨花英烈抗战歌曲等也正同步开展。
“这不仅是一堂‘开学第一课’,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中小学生教育科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在全市中小学思政育人特色代表学校常态化开展“国旗下讲话”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深度融入青少年教育体系,让红色成为立德树人的鲜明底色,引导广大青少年在红色记忆中汲取力量,成长为信仰坚定的时代新人。
江南时报记者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