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网7月8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何晓波)日前,市民罗先生拨打“烟台民意通”热线6601234反映,他应好友请求帮忙做贷款担保,差点掉进了AB贷的金融诈骗陷阱。罗先生希望借助媒体平台提醒大家,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一旦涉及钱款事项时,一定得保持冷静仔细分析,切勿感情用事,避免上当受骗损失钱财。
罗先生介绍,两天前他接到关系“老铁”的朋友电话,说他急需一笔20万元的周转资金,目前正在银行客户经理处办理贷款,需要找一个人做信用确认,“一会儿银行经理打电话时,麻烦老朋友确认一下”。好友电话里说得言辞恳切又听不出其他毛病,想着反正就是帮朋友确认一下,自己不用承担其他责任,就是一个顺水推舟的人情,罗先生爽快地答应了。
果然,不一会儿罗先生就接到一位自称是某银行客户经理的男子电话,对方在询问了罗先生与他朋友之间的关系,以及姓名、身份证等基本信息后就挂掉了电话。罗先生也认为,事情到此就结束了。可是不到半个小时,罗先生的朋友又万分焦急地打来电话,称银行办理的20万元贷款手续已经走完了,结果快放款时说还需要罗先生拿着身份证到银行进行一次人脸识别。帮人就帮到底,何况这还是自己的“老铁”,罗先生没多想带上身份证就赶到了朋友和银行客户经理处。不过,这里并不是银行办公场所,而是一家综合写字楼。办理贷款业务为什么不在银行?罗先生内心闪过一丝疑虑。
接下来的一番操作,让罗先生瞬间惊呆了。朋友和那个所谓的银行客户经理热情地招呼罗先生落座后,拿出一张表格让罗先生写上身份证号码并签名,同时扫一个二维码。一旁的朋友信誓旦旦地保证,自己信用不够贷款20万元,所以只需要罗先生帮忙完成贷款的人脸识别、签名等程序就行了。这时,罗先生才看到贷款信息表上贷款人的名字是自己,而不是朋友的名字,收款银行账户也是朋友的。更离奇的是,所谓的银行客户经理拿着罗先生手机对着二维码一番操作,以防止泄露客户隐私为由不让罗先生查看手机操作过程。
看到这一幕,罗先生一下子明白了,朋友是利用自己的信誉在贷款。如果人脸识别等操作成功后,罗先生就会背负20万元贷款,每个月就要替朋友还款,这不就是传说中的“AB贷”么?想到这里,愤怒不已的罗先生一把夺过手机,果断关机中止了一切操作。
对此,国家二级律师、山东同济律师事务所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智光律师认为,罗先生险些卷入的AB贷是目前经常发生的套路贷形式。这种骗局的本质是利用人情关系转移债务,通过伪造贷款审批、诱导担保、冒用身份等手段,使B角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背负债务,是一种针对征信不良者(A角)及其亲友(B角)的新型贷款骗局。这种贷款一旦形成,在法律责任与维权难点在于:B角即使不知情,只要在合同签字或完成人脸识别,司法机关通常认定其需承担还款义务,除非能够证明银行没有尽到审查义务(如并非本人签字等),或中介涉嫌诈骗,方可主张合同无效。
律师提醒:正规金融机构不会要求担保人提供敏感信息,大家要保护好个人信息,不要轻信“征信包装”,警惕任何形式的“帮忙收款”“信用认证”请求,防止卷入无谓的民事纠纷,甚至诈骗案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