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鱼子酱前,我们都要进行鱼卵探测,确保每一克鱼子酱的品质。”湖北清江鲟鱼谷特种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季坚义说。
这份对品质的极致要求,源于6年前的一次转型抉择。2018年,季坚义把全球首个室内工厂化鲟鱼养殖车间放在宜都市高坝洲镇天平山村。经过多年发展,鱼子酱已成为宜都名副其实的特色农产品,助力宜都持续擦亮“世界鲟鱼之都”金字招牌。
“宜都产”供不应求
每天,有超过1万罐鱼子酱从宜都发出。7天后,这些鱼子酱将准时出现在美国、欧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米其林餐厅,以及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高端餐厅。
这股强劲的销售势头,让企业负责销售的董事马敏从年初就进入了“连轴转”模式。接待客商、洽谈订单、统筹产销……她的日程表被填得满满当当,订单电话更是一个接着一个。
“目前国内待交货的鱼子酱订单还有15万盒,国外3吨订单也一直在催。”马敏说,“全年的生产任务早就排满了,可订单还在增加。”
如今,宜都生产的鱼子酱已然形成规模、叫响品牌。2024年,宜都鱼子酱总产量突破100吨,总产值超4亿元,销往迪拜、俄罗斯、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构建起从生态养殖、精深加工到全球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这份“供不应求”的火爆,也正在重塑全球鱼子酱市场的传统格局。如今,世界70%的鱼子酱来自中国,而宜都就占全球份额的30%,成为国际高端鱼子酱供应链中举足轻重的一环。
走进鲟鱼谷的无菌低温车间,只见刚刚取出的鲟鱼卵经过挑卵、洗净、拌盐等十多道工序后,由身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飞快装入马口铁小罐中,小心压实密封。
“所有工序,必须在15分钟内完成!”车间生产主管杨培琼介绍,“这是锁住鱼子酱鲜味和风味的黄金时间。”
车间外,数辆专用冷藏运输车早已准备就绪。“这一批鱼子酱即将装车,发往上海和深圳。”对杨培琼和她的生产团队来说,这样紧张有序的生产场景已是常态。
清江水“智”养好鱼
世界鲟鱼看中国,中国鲟鱼看宜都。即将于今年10月举办的世界鲟鱼大会,其重要的现场参观点就选在了宜都鲟鱼谷。
是什么让宜都鱼子酱享誉全球?答案藏在“好水养好鱼,好鱼产好鱼子”的生态链条中。
宜都境内的清江水质优良,冬季水温在12℃以上,夏季不超过22℃,含氧量充足。立足水资源优势,当地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培育鲟鱼产业,到2015年,宜都鲟鱼养殖量已占全国的三成。
2016年,宜都全面清理境内养殖网箱,鲟鱼全部“上岸”。2018年,宜都建成全球首个室内工厂化鲟鱼养殖基地,以生态循环模式开启鲟鱼“上岸”新篇章。
“鲟鱼是一个好产业,但粗放式养殖的老路肯定走不通。绿色智慧渔业,才是生态和效益双赢的新路径。”季坚义在建设基地之初就定下这个目标。
经过数年发展,如今,走进鲟鱼谷,这座规划面积1650亩的产业园区,已建成21万立方米设施鲟鱼养殖区,基地屋顶的20多万片太阳能光伏板正源源不断地为7个养殖车间提供电能。1000多个精养池中,欧洲鳇、达氏鳇、西伯利亚鲟等26种鲟鱼自在游弋。企业现有的110余万尾鲟鱼中,不少是当年清江网箱“上岸”的老住户。
基地引用清江水,精准调控水质、流速、水温与溶氧度,完美还原清江生态。鱼池旁配有微生物循环净化池,利用高压氧处理排泄物和污水。处理后的水经多重净化,达到Ⅱ类水质才能排回清江。
“‘数字渔业系统’平台可以对12万平方米车间进行24小时全方位监测。”点开手机,季坚义向记者展示了该系统实时采集的鲟鱼生长、水温、水质等数据。“平台整合了监控、检测与控制功能,还能精准管理并自动完成投饵、增氧等操作。”季坚义说。
为了更好掌握鲟鱼养殖和鱼子酱加工技术,季坚义还专门请来专家指导,并联合水产所、高校等组建了专家服务团队保障生产。
如今,清江鲟鱼谷已拥有40多项发明专利,多项技术属行业首创。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设立的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中,“保鲜与贮运”和“鲟鱼营养需求与饲料”两个工作站均落户于此。
数字化和科技带来的效益显著。同等养殖规模下,数字化车间养殖鲟鱼能节地99%、节水95%,且养殖周期变短,产量更高。“现在每立方米的鲟鱼产量达40公斤,和以前粗放式养殖相比,增加2倍以上,鱼子酱的产能和品质也大幅提升。”鲟鱼谷养殖负责人刘忠兴说。
珍馐端上百姓餐桌
凭借养殖技术的突破和清江流域的优质水源,以鲟鱼养殖著称的宜都崛起成为中国鱼子酱的核心产区。昔日仅供星级酒店与高端餐厅的奢侈美味,如今已走进自助餐厅、大型商超,“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份招牌鱼子酱冰淇淋!”“30元。”宜都鲟龙湾的鲟龙水街首家鱼子酱线下体验店里顾客不断。只见店员麻利操作,在淡黄色的冰淇淋球上铺了5克深黑晶亮的鱼子酱,一份精美的鱼子酱冰淇淋就完成了。“每份鱼子酱都是现场单独开启罐装铁盒,保证新鲜口感。”店员介绍。
体验店火爆销售的场景,是宜都鱼子酱产业探索平民化路线的生动缩影。在宜都大酒店,推出了多款亲民鱼子酱融合菜,其中颇受欢迎的特色菜“鲟龙鱼子酱”每份仅需68元,获评“宜昌十大名菜”;在高坝洲镇,经营“鲟鱼宴”的农家乐已有30多家,特色鲟鱼宴、鱼子酱宴已成为大众喜爱的“宜都味道”……
在产业端,“鲟鱼谷”积极响应市场需求,根据鱼子酱的综合品质,提供5克至500克不等的数十种规格产品,其中5克、10克小罐装主打平民市场,供应自助餐厅、商超及线上平台。
走好平民路线也进一步激活了国内市场需求。马敏介绍,预计今年企业鱼子酱总产能将突破120吨。
面对市场对鱼子酱需求的激增,鲟鱼谷计划新增20.5万立方米现代化设施渔业养殖区,并建成超8000平方米的鱼子酱全球加工中心。据悉,此轮扩建工程正抓紧施工,预计今年9月底建成投产,届时年加工鲟鱼能力将从当前水平跃升至3000吨,鱼子酱年产能突破600吨,达到目前产能的6倍。
小小鱼子酱带动的鲟鱼产业,还拉动了宜都文旅、康养、餐饮等一系列产业发展。位于长江、清江、渔洋河三江交汇处的鲟龙湾,作为以鲟鱼文化为核心主题的大型文旅综合体,已成为人气爆棚的产业融合新地标。
“如果说鱼子酱是‘1’,那么宜都在此基础上开拓的产业空间已经有多个‘0’,形成了一条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链。”宜都市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鲟鱼谷产业博物馆、科研基地及数字渔业中心正加紧建设。未来,宜都将持续深挖产业潜能,打造集鱼苗繁育、养殖加工、全域销售及三产融合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园,目标为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带动上下游共筑百亿元产业。(经济日报记者 柳 洁 董庆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