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烽火记忆丨筑起全民抗战的“铜墙铁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7 07:51:00    

平山县南庄村青年刘汉兴(中)胸戴光荣花,在自家的院子里和家人告别参军。 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7月14日,走进平山县西洪子店村,村广场矗立着一座平山团诞生地纪念碑,犹如一柄利剑直指苍穹。抗战时期,威名赫赫的平山团就诞生在这里。

“那年月,我姨夫参加平山团一去不复返,后来,我姨又把亲骨肉送上了战场。”西洪子店村78岁的革命历史宣讲人王汉旺声音微颤。在他的亲人中,有多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在村史馆里,王汉旺老人的讲述,把时光带回到了那段炮火连天的岁月。

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359旅旅长王震派刘道生、陈宗尧带领300余人的战地救亡工作服务团,来平山扩充兵员,建立以平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

战地救亡工作服务团联合中共冀西特委、平山县委,迅速组成多个扩军小组,张贴布告,让“抗日救国、人人有责”“参加八路军,赶走小东洋”的号召传遍山梁沟壑。

在村史馆“抗战烽火”单元,一张照片格外引人注目:平山县南庄村青年刘汉兴胸戴光荣花,在自家院子里和父母、妻子告别。这幅题为《父母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黑白影像,记录了普通农家送子参军的动人场景。

在一个月时间里,1700名平山子弟齐聚洪子店,组成了平山团。队伍中多是父子兵、兄弟兵、亲戚排,筋骨相连,血脉相通。

从太行深山到黄河沿岸再到雁门关外,平山团淬火成钢——邵家庄阻击战中,平山团伤亡9人,毙伤日军200余人;上下细腰涧的硝烟中,平山子弟激战7昼夜,全歼被围之敌……

上下细腰涧战斗胜利当天,聂荣臻连夜给平山团写下嘉奖令,称赞他们是“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

拉起队伍,抗击侵略。

像平山团一样,灵寿营、阜平营、曲阳营、回民支队,以及冀东、冀中、冀南无数子弟兵团队,在抗日战场奋勇杀敌。

在河北各根据地,踊跃参军成为一股潮流:9万人的阜平县,2万人参军参战;14万人的涉县,1.6万人参军;25万人的平山县,1.2万人参军……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抗战期间,人民群众以多种形式倾心倾力支援、参加抗战。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在抗战岁月中广为流传的民谣,真实反映了当年平山人民支持抗战的情景。

被誉为“子弟兵的母亲”的戎冠秀是平山县下盘松村妇救会会长,不仅将儿子送去报名参军,还带领全村妇女为战士们送水、送饭,转运伤员。在她的精心救护下,很多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的八路军指战员恢复健康,重返前线。

涞源县妇女为前线子弟兵赶制军鞋、冀南妇女为八路军洗衣服、太行根据地群众把最好的粮食运往前线……军需物品源源不断地送往战场,鼓舞了将士们的信心,拉近了军民之间的关系。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河北这片英雄的土地上演绎着最动人的鱼水情深。坚如磐石的军民团结,也成为人民军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河北日报记者 陈华)

相关文章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